工大要闻

擦亮太阳石·筑梦新时代特别报道二: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展巡礼

责任编辑:宣传部作者: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19-09-02点击次数:

立足煤矿,面向工业,为打造一流学科而奋斗


发展历史悠久,建设成效突出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发展可追溯到1952年的保安专业。1958年阜新煤矿学院成立采煤教研室。1961年成立阜新煤矿学院通风教研室。1972年阜新煤矿学院成立经济与通风教研室。1979年阜新矿业学院党委常委会决定经济与通风教研室分为经济管理教研室、通风安全教研室。1990年成立矿山安全工程研究所。1998年采矿系撤系建院,成立了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同时在采矿系通风安全教研室、露天开采教研室(部分人员)、矿山安全工程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系。2000年撤销环境与安全工程系,分别成立环境工程系和安全工程系。2006年12月在安全工程系的基础上组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设有安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两个本科专业。设置安全工程系和应急技术与管理系。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安全科学与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管理工程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在职人员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师资硕士授予权;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安全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辽宁省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首批优势特色专业;安全工程教学团队为辽宁省级教学团队;安全工程实验室被评为国家煤炭工业重点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努力做到关口前移,严格人才培养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有辽宁省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工程研究生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瓦斯安全研究分院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安全工程专业于2009、2012、2015、2018年四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2020年,安全工程本科教育全国排名第5(中国科教评价网)。学院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开展了以提升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为目标的职业项目训练,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参加科研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专业认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本专业毕业生普遍具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较强的团队意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毕业生连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除攻读硕士研究生外,主要就业领域为中铁、中交、中建。

学科目标明确,发展思路清晰

学科建设是各项工作的龙头,是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核心,创办特色高水平学科,是建设研究型学院的关键。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充实学科内涵、提高学科影响力,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创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的思路,切实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和实验条件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坚持煤矿安全为特色的科学研究、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国际影响力,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2002年,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被确定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0年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获得辽宁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之一流重点学科,列入提升计划层次。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B层次。2018年,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目前,在保持矿井通风与自然发火防治研究方向的优势和特色基础上,重点建设安全科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与应急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等学科方向。

 搭建实验平台,打造创新基地

学院注重创新平台建设,建设有矿山热动力灾害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国家级中心实验室——矿山通风技术基础研究实验室、辽宁省煤矿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化石能源低碳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煤矿虚拟现实实验室等实验创新平台。其中矿山热动力灾害及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辽宁省非部属院校的8个重点实验室之一。国家安监总局的矿山通风技术基础研究实验室设在我院。2015年投入使用的实验矿井是我国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实验矿井。实验室拥有激光多普勒测速系统、热线风速仪、粒子图像测速仪、热重-红外联用仪、瓦斯燃烧爆炸测试系统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重点实验室是在国际上首次采用LDA、PIV、CTA研究以湍流为特征的矿井空气热动力过程的实验室。实验室具有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资质。实验室面向全社会开放。

以教育部、国家安监总局、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学院凝练研究方向,拓展研究范围,积极服务社会。正在努力建设国家级的科学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社会服务基地、应急救援与事故调查支撑基地、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基地、职业健康检测检验基地。

以地矿为特色,科研成果丰硕

学院的特色研究领域为煤矿安全,重点研究成果为矿井通风仿真理论与技术、基于量子化学的煤的自然发火防治理论与技术。

在矿井通风方面,首次提出拓扑关系自动建立和无初值迭代算法,解决了通风仿真推广两大瓶颈问题,基于自适应原理进行了通风阻力系数的实时反演,解决了通风阻力系数实时调整技术,开发的矿井通风仿真系统MVSS已在全国200多座大型矿山企业进行推广应用,解决了煤矿安全管理的智能化问题。

在国内最早提出了煤的活化能理论,从物理化学本质上揭示了煤的自燃倾向。率先应用量子力学、量子化学理论对煤自燃的发生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基于量子化学的煤自燃理论,建立了煤自燃难易判定、自燃火灾预测预报、煤阻化改性、采空区隔氧惰化等一整套防灭火技术体系,解决了煤矿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及防治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

科研成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煤炭行业的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有效地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

王继仁教授、刘剑教授、李宗翔教授的论文获得《煤炭学报》创刊五十周年百篇最具影响力学术论文。

引进与培养相互结合,凝聚高质量师资队伍

学院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思路,扩大队伍规模、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学术水平,实施人才强院战略。2012年获批辽宁省创新团队,现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专家1人,国家安全生产专家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煤炭学报创刊50周年100篇最具影响力的论文获得者3人,辽宁省首批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4人,辽宁省安全生产专家2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

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影响

学院高度重视交流与合作,与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大学、伊尔库茨克国立技术大学、美国犹他大学、美国犹他州韦伯州立大学、日本秋田大学、日本长崎大学、德国克劳斯达尔工业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越南鸿锦矿业学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神华集团、中煤集团、同煤集团、晋煤集团、霍州煤电、铁能集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等30余个国内大型企业及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安全科学与管理、安全技术及工程、应急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等。

张铁岗院士、周世宁院士、袁亮院士、彭苏萍院士等国内专家多次到矿山热动力灾害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学院进行交流和指导。矿山热动力灾害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设立了开放基金。2012年举办第四届国际矿山安全学术研讨会,2013年举办了矿井通风与热害防治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第5届、第16届和第31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等各类学术会议。

组建校企联盟,服务地方经济

学院牵头组建了辽宁省安全技术与装备产业校企联盟,已有70余家高校和企业加盟,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019年,学科牵头,与安全技术与装备联盟单位辽宁天信咨询设计公司、辽阳正阳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联合承担了阳煤集团科研项目“煤矿液态CO2(液N2)防灭火技术及装备”,项目经费达3686万元。

学院具有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乙级资质,能够开展通风、瓦斯、粉尘、水泵等多项检测检验服务,在科研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建设有辽宁省安全监管监察学院、安全监管监察学院(东北),拥有安全培训甲级资质、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培训资质,以及省属及中央在辽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以及非煤矿山、金属冶炼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资质。

学院积极为地方经济服务,开展了辽宁全省40个县(区、市)领导干部和省外业务骨干培训班等各类培训活动。

充实内涵,继往开来

学院将进一步充实内涵,筹备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积极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重大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积极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

进一步加强服务地方经济及科研成果转化工作。通过安全培训,更好地服务辽宁省非煤矿山、化学危险品行业。利用好辽宁省安全技术与装备产业校企联盟等平台,积极与联盟单位及省外相关单位合作构建辽宁省、阜新市、葫芦岛市安全生产智库,为实现安全生产及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经过建设,打造辽宁省一流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快速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学科,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双一流学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